這是一本為中學生寫的教育書。
十年後成為社會人士的中學生,該如何為未來的謀生做準備?今後的十年內,影響人類生活最大的又會是什麼?日本社會面臨的是少子與高齡化;以全球來說,五十億人會彼此以手機聯結起來,用影像溝通超越語言隔閡。
隨著人工智能發展,除了現有的ASIMO、Pepper機器人、名叫Roomba的掃地機器人,以後冰箱會變成「冷藏君」、汽車變成「移動君」的智能機器人。無論白領藍領, 許多現有的工作將會消失。中學生未來的人生至少有一半會與網路連結在一起,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卻不一定能為他們具備未來社會所需要的能力。
在一片為往後命運憂心的聲音中,藤原對於中學生們的未來並不悲觀,因為這個世代有著與以往人們不同的特點:能夠自然而然把手機當成生存武器、成長過程習於網路與影像、有很強的危機感與個人孤獨感。此外,學校對他們的影響普遍不若以往,有更多人願意加入非政府組織。這本書為現在的中學生量身打造,讓中學生提早開始主動為人生佈局,進而成為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想要在十年後的社會生存,需要具備五種能力:首先,要有能分析身邊與環境中複雜問題的「分析力」。其次,是連售貨小姐也必須具備的「表達力」。第三,是讓人與眾不同的「資訊編輯力」,例如製作在全球都大受歡迎的手機遊戲「Pokemon GO」的團隊,就需要結合「遊戲思考」和「戰略思考」。
戰後日本的教育主流著重「拼圖型能力」—也就是能夠在眾多資訊中,一個一個找到「正確答案」的能力。這個能力在過去幾十年,使日本從戰後的破敗走出,創造了九零年代的榮景。而「樂高型能力」,則能因應多樣多變的世界,讓個體能夠設計自己的人生。不像以往流行的「拼圖型」,「樂高型」鼓勵邊做邊修正,而且每個人最終的成品也都不同,自由度提高,也能因應未來社會的挑戰。
十年後,什麼樣的人會被僱用呢?以「教師」這個職業來說,現在學校教的知識,在網路上很容易就查到了。既然有了AI,人類必須更具備人類的特性,提供無法被AI取代的價值,例如:激發學習動機、鞭策鼓勵學生、給予勇氣。另外,因為工作的報酬是由供給與需求法則決定的,未來的人類應該思考自己的長處如何能為其他人帶來價值。越稀少的能力,價值越大,能夠得到的報酬也越多。
身為高中校長的藤原先生也不厭其煩地給中學生建議:三十歲以前,盡可能累積失敗的經驗,好好培養溝通能力;做一個正直、值得被相信的人;累積海外經驗。在未來用伸縮自如的能力,搭配專屬人類並永遠重要的價值,十年後,仍然能夠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撰稿 陳慧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