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本書,你再也沒辦法心如止水地走過一扇禪寺大門⋯
以京都為舞台,與歐美、東南亞建築跨域對照,
從習以為常的物件,剖析日本文化深層思維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經提及川端康成有篇動人的演講,題目叫做〈曖昧的日本的我〉。這篇稿子,後來被一位研究日本文學的美國人譯作“Japan, the Beautiful, and Myself.”。雖然再譯回日語時,「曖昧」一詞已轉為「美麗」,但卻不能說他的翻譯背叛原作,因為在西方人眼中,這種神秘主義確是日本之美的表徵。
為曖昧的日本所魅倒的西方人,如小泉八雲(Lafcadio Hearn)、羅蘭・巴特,都已寫下探照日本風土精神面貌的經典之作。而《另一種京都》的作者艾力克斯・柯爾(Alex Kerr)對日本著迷的程度,不啻是「另一位小泉八雲」或者「另一位羅蘭・巴特」。不過他所謂的「另一種京都」指的究竟是什麼?這就得先回頭從他的故事說起。
艾力克斯生於美國,9歲初次接觸中文,12歲隨海軍律師父親前往橫濱;這是他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也為其後來獻身日本文化資產保存的志業播下種子。1971年,他在四國旅行時意外走進了峽谷秘境—德島祖谷,山中的茅屋民宅再次勾起他對日本山居的嚮往。後來,他輾轉找到一幢三百年歷史的合掌造茅屋,由於屋舍破舊形同廢棄,屋主以極低價格轉讓給他。艾力克斯抱持著「適度現代干預」,也就是「珍惜傳統建築,但也做些全新、現代化的設計,好讓人們覺得他們是活在現代而非古代」的態度,開始尋覓二手建材,細心整修房屋。
數年過去,內部擁有沖水馬桶、鋪設有電線與暖氣設備,外部一如初造樣式的茅屋,已經吸引無數外國人與日本人前來參觀。然而在日本各地,鄉村人口流失的問題卻益趨嚴重。艾力克斯眼看日本政府誤把施政重心放在開發更多建案、興建更多突兀的觀光地標上,認為這種做法不僅無濟於事,更將讓村鎮邁向瓦解,因此開始以自己的力量修復京町家建築,經營旅宿。
2010年後,他的整修計劃擴大至其他地區,他也往返於日本各鄉村之間,協助修復當地的古老屋舍。他以發展長住觀光的方式,振興衰落的「歇閉鎮」(shutter town)。迄今已成功使數十幢古老民家復活。
而浸淫於日本建築的艾力克斯,也從他所熟悉的京都街巷裡常見的寺社佛閣、日本建築中特有的門塀疊庭,領略其深層的文化思維。在書中他透露了對「日本論」的觀察:「世上的人,大致可分成『思考型』與『感受型』兩種。深愛日本文化的人當然多半感性,很容易就會被她那獨特的神秘與耽美給吸引住—像是茶湯滾沸之際茶壺發出的鳴笛聲啦,茶道上的「和敬清寂」啦,或是「幽玄」的能樂等等。因此我們讀到的有關日本文化的探究,常常是從感性出發,也停在感性層面上。」
有別於羅蘭・巴特自承的「我無意帶你去一個真實的日本」,也不同於捕捉日本人「心性」的小泉八雲,艾力克斯選擇定焦具體、固定不變的建築樣式,由外而內看出牆壁、地板、拉門等物件背後的文化母題。在他淵博知識的穿針引線下,日本與歐美、東南亞的建築彼此映照,展現出由細觀通往宏觀的文化比較意圖。正如他將行動主義付諸於建築般,他也將京都書寫帶往更理性的層面。(撰稿 張雅茹)
這本書是京都美學論述的新經典,有見地的評論、敏銳的聯想、權威的論據、原創性的思考;這本書將能夠吸引任何對京都文化資產感興趣的人。
——John Dougill, author of Kyoto: A Cultural History
在一連串富有啟發性的、與讀者的對話當中,作者分享了他沈浸日本大半輩子後所得到的精闢見解。當我們與他一同走過京都,感受到這座偉大的城市就像他一樣充滿智慧、溫度,與開放的胸懷;這本書是給世人的禮物。
——Nicholas Jose, author of The Red Th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