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為三部:一、「台灣人『日本留學』歷史性開展」、二、「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與三、「台灣留學生與近代台灣的啟蒙運動」等,作者透過檢討台灣總督府和文部省的留學生政策、剖析大正時期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的各種啟蒙運動,以考察與當時台灣人留學生相關的三項議題:「在高等教育機關中專業知識的建構」、「在啟蒙運動中將所學得以實踐」以及「東亞知識人的交流」。
以下簡述各部的主要內容:
第一部「台灣人『日本留學』歷史性開展」,考察台灣人至日本留學的理由,包括當時島內教育體制尚未健全,而對於受過小學、中學、高等學校教育的近代知識人,與其到其他地方,不如至日本(即便是處於殖民統治之下)求學較為容易。於此,日本政府也開始制定相關的留學生政策。
第二部「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則進到台灣留學生在東京的生活,包括住宿環境、風紀問題等;此外,官營的「高砂寮」,其設置的背景、機能與特徵等,都是考察的範圍。官營宿舍一方面是便於管理,甚至是監督,卻也突顯出台灣留學生身分的特殊性,另方面此固定據點也意外成為留學生重要的活動場所。
而台灣留學生進到大學後,最重要的工作在於「知識建構」(知の構築)。作者研究發現這些留學生多集中於三所私立大學:早稻田大學、明治大學與中央大學;而考量之後的就業問題,所選擇科目也多在醫科、法科與政治經濟等。
第三部為「台灣留學生與和近代台灣的啟蒙運動」。從「知識建構」後,接下來則進到「知識實踐」(知の実践)。作者從雜誌、演講與社團三方面,觀察這些留學生的「知識實際」與近代台灣的啟蒙運動的關係。在1920年代,這些留學生在東京鼓吹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透過文化協會在島內舉辦巡迴講座,並創辦《台灣青年》與《台灣》雜誌,積極貢獻所學。他們在理論與實踐過程中深刻反省自身所處的現代性地位與台灣實際存的社會問題,有極大的衝突。
在東京留學的也不只台灣人,也包括朝鮮人等。包括台灣人、朝鮮人與日本的知識人,他們之間的交流,作者以《亞細亞公論》雜誌──東亞知識人對話的平台──進行觀察。異民族間的相遇都可透過雜誌,產生的接觸、啟蒙與刺激,並在互動中建構出人際交流的網絡。
因此,此書的出版,對於瞭解台灣最早一批近代化知識人的養成過程,以及對於當時台灣社會的影響,有極具重要的參考價值。出版後也受到日本學界的重視,如梅森直之(早稲田大学政治経済学術院教授)、洪郁如(一橋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教授)與高田幸男(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都撰述書評,顯見對於此書出版的肯定。(撰稿 杜昀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