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羽衣、大嘗祭、乃木希典的殉死、怨靈崇拜⋯
逐步解開古老天皇家之謎,直搗日本人意識的核心
在世界上現存的皇室之中,日本天皇家可說是歷史最為久遠的家族。翻開日本天皇的系譜,當今第125代天皇明仁,可溯源至西元660年前開創大和王朝的第一代神武天皇。《古事記》則將神武天皇描述為天照大神的後代,賦予了天皇「神格」的特殊定位。
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明仁天皇的父親昭和天皇於1946年發表《人間宣言》承認「天皇是人不是神」以前,日本歷代天皇既是受人供奉的活神,同時也負有奉祀神明的職責。天皇的形象也因著濃厚的宗教儀式色彩,而蒙上了神秘的面紗。
昭和天皇發表《人間宣言》的背景,緣於戰後日本國內有識之士欲積極推行民主主義,使皇室的存廢問題成為檢討重心。另一方面,當時年輕族群表現出支持天皇傳統的立場。為了穩定世局、調和雙邊氣氛,天皇制遂此保留下來,天皇則從至高無上的人神地位,轉成「象徵性權威」。
目前世人所熟知的日本皇室與英國皇室,二者最顯著的不同,即在於前者擁有前述「神性」的歷史。而與為時甚短的法國波旁王朝、英國都鐸王朝、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相比,天皇家得以長久緒祚的秘密,則與其「權威」傳承機制有關:不是透過「血脈」,而是透過宮中密儀「大嘗祭/新嘗祭」,使已駕崩之天皇的「天皇靈」在漆黑深夜中游離移轉至包覆在棉被中、身著天羽衣的新天皇體內(亦稱「真床追衾」,源自天照大神將孫子邇邇藝命從高天原派往葦原中國時,使邇邇藝命誕生於床衾的神話)——至此,真正的「新天皇」才算是誕生了。
「靈傳承」與「血脈傳承」的差別在於,血緣歷經數代傳承會逐漸稀釋,儘管它還保有記號的意義,但穩定度不高;靈的純度則永不受損,所以世世代代皆能維持其權威性。就這一點來說,天皇家的後代子孫在真正受「大嘗祭/新嘗祭」密儀之前,都還只是個「預備承載天皇靈的肉身容器」。現在日本《憲法》雖已剔除了與大嘗祭/新嘗祭儀式相關的規定,但是天皇家仍每年維持這項「私人活動」。
天皇「靈魂傳承」的過程與西藏達賴喇嘛轉世傳承看似較為接近,不過,歷代天皇之間原則上是血親,而達賴喇嘛則是降世於不同家庭中的化身領袖。此外,西藏達賴喇嘛在圓寂前就會自行預告轉世條件;在其弟子尋找到轉世靈童之前,任憑王位處於長達數年的空位狀態。日本天皇駕崩之後,宮中則是得立即舉辦天皇靈移轉的密儀與踐祚即位儀式,以降低王位空缺期間政權被奪去的危險。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很早便洞察出這當中的意義,他曾以「密室化」一詞描述君王永久幽閉於宮廷。君王與世俗外界隔離,實際上是為了使自身「聖化」,是一種將統治權合理化的手段。韋伯認為,密室化終將導致君王「被封箱化」,讓君主走向無力,徒留舉行儀式的職權作用而已。
2016年時,明仁天皇首度透露自身年邁、有意提早退位的想法。近來日本政府召開皇室會議後,正式宣布明仁天皇於2019年4月30日退位,次日由德仁即位的決定。日本天皇由「神人領袖」轉為日本國家全體的「象徵性權威」,再轉為破格生前退位的「人」的歷程,也許正合乎韋伯「封箱化」的預言,而本書作者山折哲雄也在此歸結出他所看見的「皇室危機」:
一、天皇制是在日本戰後民主主義氣氛下,被視為穩定的象徵而延續至今,但是天皇家現在已不再有安定統治的意義。
二、皇室作為「象徵家族」,反致使皇室成員自由發展的人權受到剝奪,此無疑與《憲法》的民主主義精神相悖。
整體觀之,本書是以「天皇究竟為何而存在?」為出發點,在各國皇室制度、即位密儀與空間文化比較的過程中,逐步解說「天皇」觀念的變遷。對於「靈之崇拜」的分析,尤其精彩。此外,更是少見能將宮內大嘗祭/新嘗祭密儀、王座格局設計、怨靈崇拜、乃木希典切腹殉身的轉折、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以深入淺出的故事加以解說,引導讀者認識日本深層文化的擲地有聲之作。(撰稿 張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