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本書教人「如何在競爭激烈的高教圈生存」且萬試萬靈,恐怕該書會與博士班簡章搭配出售吧。雖然水月昭道或許有此企圖,但將本書視為-剛取得教職的學長姐,和在學弟妹於酒酣耳熱際漫談來時路,間或提點待人接物眉角的短片更為合適。話說回來,這本書確實是教人「如何在競爭激烈的高教圈生存」的開天之作。
正如投手有速球派、控球派,剖析問題也有數據派、感情派,而本書顯然是後者。除了一開始些微篇幅的數據簡介,其後便將重點擺在如何從精神面,打造能生存於高教圈的個體。而這樣的個體,如同作者所希望,有著「菩薩般高潔的風骨」,發揮「利他精神」來拯救「受汙染的日本高教圈」。這些對尚不知未來何在的博士(生),宛若是吃地溝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甚或如同日本讀者之譏,多年兼任教師教人如何成為優秀的大學教授,未免太沒說服力。但除了崇高的理想外,作者也以許多或實或虛的例子,讓讀者體會人際往來種種細微之處。而這些相與的功夫,很可能成為脫穎而出的關鍵。
若非將本書設定為高教人士的參考書,而是「給畢業生的話」之類者,或許更能給人入木之感。特別透過第二、三章的介紹,對埋首故紙不曉如何推銷自我的博士(生)來說,也許有醍醐灌頂之效。
最後,作者整本書想表達的不外是,「大學」不是世間人想像中的桃花源,其實未分毫釐於世間。因此「棒打出頭鳥」、「上面的話都是對的」種種社會上俗成的分際,在大學依然適用,將本書宏旨之一說是「揭開高教神秘面紗」亦不為過。
通盤言之,本書在讓人理解高教界的亂象後,未多談國家、學校的應然之道,而是讓讀者體會並學習-或許誇張地說-與世浮沉、與世推移之道。讀來未免有二三淒涼之感。但正如作者所說,不對大學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是在此生存的第一步。(撰稿 熊紹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