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不是一個新議題,早在日本史的書大量被翻譯成中文之前,就是討論度非常高的話題。即使是過去國立編譯館版本的世界史課本中,對於明治維新也有不小篇幅的介紹。明治維新經常被拿來與中國的洋務運動做對比,也有不少比較性的研究,是一個可以和中國近代史相對比照的日本重大歷史事件。
明治維新可以先從幕末各大事件開始談起,討論各種立場的競合,最後幕府倒台。接著就是明治政府的建立,許多舊政治制度被廢除,日本逐漸走向近代化等等。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化的一個重大里程碑,即便是不喜歡日本、排斥日本的人,也不能忽略明治維新為日本帶來的成功。隨著近年越來越多日本史相關書籍譯介的趨勢後,台灣市面上談明治維新的書籍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增加。然而,讀者除非是學界中人,否則往往難以分辨許多相同議題的書籍是否適合自己。
除了是否適合,內容的正確性與敘述方法也很重要。如果是比較淺顯一點的明治維新史書籍,常常會為了方便閱讀而簡化內容,或將敘述去脈絡化。這麼一來,或許不會有太大的錯誤,但卻看不到事件之間彼此的關聯性,以及更為深入淺出的背景分析。如果要更為深入探討,則雖然相對來說正確性較高,但卻會有敘述過於學術、艱澀、瑣碎等問題。在這兩方考量之下,由專門研究日本明治維新史研究的學者所撰寫的這本著作便相當值得推薦。書中對於每個事件之間的關聯性與背景有深入簡出的分析,同時又具備對既有研究簡要的反思與比較。
作者毛利敏彥對明治維新的這一套解讀邏輯被稱為「毛利維新學」,而這套學說有何特色?作者以豐富學識與精煉筆法,在去脈絡化與繁瑣之間,全盤呈現讓讀者容易理解,卻又不是片段式的大事件與大人物。同時,對於事件本身又能以學術的角度重新審視、批判,而不會流於流水帳般的記述。
閱讀毛利的著作,可以理解明治維新的發生背景,以及隨著時間推移的當代政經情勢,他獨到的敘述方式能讓讀者更容易建立起對明治維新的認識。對於台灣的讀者而言,具有這樣的認識,不管是觀看各種幕末明治時期的連續劇與電影,或是閱讀進一步的學術論文等都有一定助益。而不會像看到幕末的各種政治論述,或者是看到多如天上繁星的各個藩,就有如看到中國史當中五胡十六國與清末不平等條約一樣令人怯步。
本書在編排上先抓出幾個關鍵的走向,再以細緻卻又不流於瑣碎的方式行文,最後作者並非如許多明治維新著作以進步史觀或是編年史的方式作結,而是以比較史的視角來審視明治維新。這樣的好處在於對外國特別是東亞的讀者而言,更能夠第一時間連結到自身國家的歷史。(撰稿 陳力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