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老人家」,你是否會有「話老是說不通、聽不進別人意見、做出不明所以的行動、老是給人製造麻煩……」等的印象?歸咎原因,大概會認為他們「有點老人癡呆了」、「個性就是堅持己見又頑固」或是「對年輕人與社會感到不滿與抱持偏見」等。然而,本書的作者提出,這些都是對高齡者的偏見。即便當中似乎有所關連,實際上卻跟真相有很大的出入。
那麼,究竟高齡者做出的惱人舉動,背後真實的原因是什麼?與其說是老人癡呆或是個性關係,作者指出這更應該說是「老化導致身體起了變化」。只要能瞭解真相,我們就能夠預防甚至是解決問題,而且這些都能從醫學觀點加以佐證與說明。比方說,為什麼很多老人家看到紅燈還是不疾不徐過馬路?周圍的人看到了總是會不由自主為他們捏把冷汗,認為他們腦子不中用了才會這樣,甚至是舉起手來為他們向來車示意……
真實的情況是,老人家的眼瞼下垂,身體也比較彎曲,因此看不太清楚上方的號誌。此外,老人家走路容易跌倒,使得他們經常將視線放在腳上;而且日本的紅綠燈所設定的秒數,並不適合老人家的步伐。以上這些,都是老人家因身體變化而造成的結果,跟個性或是頭腦癡呆並沒有關係。若是明白這點,我們就不會因為老人家的惱人行為而感到不耐煩,也將更能冷靜、理性的應對與想出對策。對於高齡者而言,也不會因為自己身體不中用、很多事情都做不好,而感到自卑或悲觀。
本書以「老化的真相」為中心,以簡易方式說明醫學背景與觀點,並提出高齡者本身,以及高齡者周邊的人所應該做的事情。舉上述情況為例,作者建議老人家本身可以利用步行輔助車快速通行馬路。同時,為了避免眼瞼下垂,平常可以做些簡單的眼部運動。另外,作者建議老人家身邊的家人與照護者,以「斑馬線的一條白線與一段柏油路」為一個單位,檢查老人家是否能在一秒內走完這樣的距離。而針對視線朝下、看不到號誌與來車的高齡者,則建議家人或照護者應該開車為佳。
除了針對高齡者的問題提出說明與具體的建議外,書中也含括許多日本與海外醫學文獻的相關資料,不僅適合家中有高齡者的讀者閱讀,也適用於對將來成為高齡者感到不安的讀者,以及從事照護高齡者相關工作的讀者。(撰稿 鄧靜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