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熱愛日本文化的台灣人,都對2004年上映的「末代武士」有所印象。即使本片仍有許多西方看待東方、尤其是對日本文化的偏見,但是阿湯哥穿著日本盔甲呈現的反差感,以及一直以來受歡迎的日本歷史主題,使得此片仍在大眾之中引起討論。
雖然阿湯哥是片中主角,但很明顯可以看出劇情的另外一個軸線,那就是勝元與大村之間的對抗。由渡邊謙飾演的勝元,代表傳統的一方,是反對現代化並與國家對抗的悲劇英雄;反派的角色則是一名挾天皇自重的外交官大村。而阿湯哥所飾演的美國軍官,則是一開始受大村所聘請,前往日本協助訓練明治政府的現代化軍隊。而這支軍隊是要與平常藏匿在山中、由勝元所領導,不時破壞政府建設的傳統軍隊作戰。最後,勝元的軍隊面對擁有現代化武器的大村軍隊而敗陣下來,勝元本人也壯烈倒在機關槍之前,電影的故事大致到這裡結束。若是比較有想像力的讀者,不難將「末代武士」的劇情聯想到明治初期的西南戰爭,而勝元和大村的原型,也就是改編自西鄉隆盛與大久保利通。
電影為求劇情、畫面的美感,不免會將史實「改變」;像是勝元的部隊不使用火槍、大砲這些象徵西方、現代的武器,而大村所代表的邪惡勢力,使用著向外國買來的軍火,讓許多手持寸鐵的日本武士倒臥在機槍面前等情節,自然是所謂的電影效果。電影在把這些日本武士「印地安人化」之際,忽略了日本早在三百多年前的十六世紀中葉就能夠自製火槍、大砲,並廣泛運用在戰場的事實。那麼,相對於末代武士這部電影所呈現的戲劇性畫面,真實的情況又是如何呢?這或許也是書本能夠為讀者所解答的部分。透過本書,讀者可以瞭解兩人的生命故事與西南戰爭的來龍去脈。
「末代武士」以勝元(西鄉)的立場作為主軸,雖然有其精彩之處,但若要更回歸歷史本身,還要保有所謂的娛樂性,這樣參雜了正邪、英雄惡魔元素的題材,若能以類似「黑暗騎士」的方式,也就是在電影當中雖然有正反派,但卻告訴觀眾,「反派何以成為反派,而正派真的就是那麼正派嗎」的處理方式,遠比「末代武士」的手法來得有趣許多,也更能夠從這樣的探討方式當中,進一步重新認識西鄉與大久保,以及他們背後所代表的幕末維新史。如此認識歷史的方式,自然會比正反派過於鮮明、無法跳脫窠臼的呈現方式來得有意義。然而,電影無法重演,我們卻可以透過書本來釐清西鄉與大久保以及西南戰爭的真相。
不過,不管事實為何,西方的電影在呈現上自然有其先天的因素。但是日本傳統的電視劇對兩人形象的呈現方式,也是有其問題所在。看著一組又一組的演員飾演西鄉和大久保,重複著用猜也可以猜到的台詞以及劇情走向,或許由個人創作的小說,會比起視覺畫面更讓人有想像的空間。立石優的《西鄉隆盛與大久保利通 破壞與創造的兩雄》就是一本能夠有別於西方人的偏差視角,但又不會像NHK的大河劇一樣令人感到無趣的作品。
本書從兩人的成長開始,從兩人在鹿兒島的發跡過程,一路將兩人的生命史與薩摩藩、德川幕府、明治政府的歷史事件相結合。如西鄉與大久保的薩摩藩在龍馬的斡旋下,與宿敵長州藩結盟,最後往京都、江戶進發,導致德川幕府的倒台。在進入明治時期之後,西鄉又如何從一個明治維新的功臣,轉變為新政府的敵人。
本書的編排手法能夠讓讀者在閱讀之時,順著脈絡記憶並瞭解所謂的歷史事件。試想,若只是課本式的記憶,面對一個個的歷史事件與人物,如何能有先後次序以及基本的概念?而本書的編排與內容,正是將這樣的一段歷史,增添不與史實有太大出入、但卻趣味橫生的情節。讓讀者在閱讀同時,不僅體會到相對於制式化教科書所缺乏的人味之外,又能有身歷其境的閱讀樂趣。(撰稿 陳力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