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不論是高官權貴或是販夫走卒,解決三餐是作為人維持生命機能來源的每日必須。雖然每人皆須進食,但你是用什麼樣的容器盛裝食物?又是透過什麼方式將這些食物送進口中?你想過嗎?日本、臺灣及東南亞等地雖然同為以米飯為主食的國家,但是盛裝米飯的餐具卻各有不同,究竟差別在哪裡?背後蘊藏了怎樣的歷史文化背景?本書追溯了日本飯碗、小碟及筷子的歷史,以及各地料理方法的比較,一窺日本食文化的特色。
本書介紹了日本的米飯文化,餐碗及餐具特色及食用方法。例如:雖然一般的既定印象中,日本是以乾米飯為主食,但事實上,不僅是純粹的乾米飯,在五穀中混入根葉菜做成菜飯,或者是在飯中淋上薄薄的湯汁做成「雜炊」,也是常見的家庭料理。那麼,如何盛好一碗飯?碗中要裝多少份量?如果是以筷子易挾取作為考量點,其實是將米飯裝平比較好。並且,即使是吃著相同的食材,相較於日本是將飯碗捧在手上進食,韓國則是飯碗其放在桌上食用,也因如此,日本人被韓國人形容吃飯像是在「吃碗」。且相較於韓國,日本較少使用湯匙,而多以筷子進食。這樣的餐具使用文化究竟是何時開始?如何被延續?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日本文化脈絡呢?
本書乍看之下像是一本探究吃什麼的書,卻是一本教大家如何吃的書。日本人對餐具的堅持不亞於對食材和料理方式的堅持,餐桌作為飲食的空間,器皿是決定食物是否美味的重大因素。如同作者所言,對於飲食,與其說「吃什麼」,還不如說「使用怎樣的飯碗,怎麼吃」。就像近來臺灣因限塑政策而引發的「珍珠奶茶危機」,還有網友們對於喝珍奶工具的無限創意。其實喝珍奶重點並不完全在於珍奶本身,而是對於進食工具:胖胖吸管的執著。這本書從日本人每天日常的餐桌展開,對很多習以為常的現象進行重新思考與提問。閱讀此書,可以深刻理解日本文化對飲食和餐具的執著,讓人在捧起飯碗享受美食時,想起飲食文化的起點和意義。(撰稿 林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