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下馬戲團四代記-每年風靡120萬人的百年企業光芒》
內容簡介
風靡日本的木下馬戲團,是世界三大馬戲團之一。木下馬戲團於2017年間,於日本動員超過120萬人的觀眾;2012年在北海道札幌公演2個月間,觀眾就超過31萬人,而整個札幌也才197萬人,保守估計札幌市民每10人就有1人前來觀看。這間百年馬戲團是如何成為世界三大馬戲團之一,並在日本有如此號召力的人氣呢?本書就木下馬戲團四代經營者的生平與經營歷史,帶我們進入這個百年人氣馬戲團鮮為人知的成立、經營與轉型血淚史。
百年前的明治年間,年僅19歲的矢野唯助於旭川觀看了幻燈片劇場後,拜訪了表演場地「旭座」的主人木下藤十郎。藤十郎知道唯助在蓮昌寺的巡迴動物園中演出,在唯助單刀直入提出,希望自己能在藤十郎這裡擔任演出者後,他便爽快答應,而唯助也就辭退掉原來在中西島的表演工作,改在木下組工作。後來,唯助要被徵招到香川縣第十一師團野砲連隊,藤十郎便以唯助在相撲中腳不幸骨折唯由,讓他免除了兵役。
1905年唯助成為木下家的養子,並在2年後與木下家的養女結婚。藤十郎將家族企業傳承給這對夫婦,1920年唯助向俄羅斯申請大連的場地進行雜技表演,開啟了木下馬戲團的經營史。隨後,唯助亦借助藤十郎與木下家的關係,於故鄉岡山,從警察署手中取得了西大寺的表演執業權。入籍木下家養子的唯助,和矢野家維持著良好的關係,當時矢野岩太的巡迴動物園演出獲得成功,但矢野家卻深陷同業糾紛中,木下唯助成功地仲裁了該事件。然而,唯助在家鄉執業的過程中糾紛不斷,也導致弟弟在後來某個事件中死亡。因著弟弟的死亡,木下唯助下定決心離開故鄉,前往中國、俄羅斯進行大陸巡迴演出,也使得馬戲團走向了世界。
若說第一代是馬戲團成立到跨國經營,第二代便是跨越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戰後「引揚」的階段。第二代經營者管納光三因當時戰爭需求,成為日本在中國佔領區的宣撫官。他在戰火引發後,艱苦挺過危險與戰敗引揚的混亂,並回到日本。對於當時戰敗日本人在意識上的「內向」與世界脫節,光三感到不滿,主動向外務委員長提出韓國公演後援申請書,希望能夠改善當時的日韓關係,撫平戰爭時所留下來的問題。雖然很可惜沒有成功,但木下馬戲團「馬戲團無國界」的概念便於此時展現了出來。
此後,不論是木下馬戲團的第三代還是第四代,都遇到了因應當時景氣與經營手段產生的龐大債務與經營問題。而木下馬戲團皆能針對這些問題,徹底改革經營策略與合作模式,不斷從債務谷底再次出發,並重新站穩自己的腳跟。
雖然不在本書的寫作範圍內,直到今天,即便木下馬戲團的營運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大受打擊,經營者卻反向操作,不僅向每位員工保證他們不會失業,同時也鼓勵員工利用空檔考取土木、搭建或音響等專業執照,以減少委外成本,讓大家共同協力承擔馬戲團的營運開銷,讓馬戲團在疫情中挺住。木下馬戲團至今能有如此毅力絕非空穴來風,本書不單介紹了這傳奇馬戲團背後的故事,也很值得作為經營者的重要參考。(撰稿 林駿騰)
相關新聞連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03399
目錄
前言
- 『一場域、兩根、三原料』-驚人觀眾動員力的秘密
從北海道到九州的搬遷
旅居貨櫃屋公演的最艱困局面
木下家傳的金看板
政策轉換的空間-「空地」
與大象結下的緣分
追求古典藝術高度的內部把關
家族一起移動還是單身赴任
前驅者的潛伏活動
從海的對面來的馬戲團
- 木下阿姆斯壯-從初代‧唯助的冒險到興盛
與「旭座」主人藤十郎的相遇
連結西洋與日本的馬藝
在大連揚旗
將西大寺的演出權納入手中
在「仲裁」中得名
親弟死亡-決定人生的試煉
中國、俄羅斯-大陸巡演的苦鬥
「諜報」與飛躍俄羅斯
大阪千日前興行師-奥田弁次郎
在奧田社中和「矢野馬戲團」合流
興建映畫館,組織全國的興行師
利用「任俠道」的原敬內閣
「經過了幾個時代」
昭和恐慌與「馬戲團的時代」
- 戰爭與和平-馬戲團沒有國境
宣撫官管納光三挺過的戰火
木下的婿養子
戰時的震災,然後焦土
「引揚」的混亂
「不會有比山還要大的獅子」
夏威夷公演開始的再起
美空雲雀與木下馬戲團
圓帳篷的革命
魔性「數十分的一秒」
「大阪讀賣新聞」與提攜
「馬戲團沒有國境和人種的界線」
空中鞦韆天賜之子-谷口豐春
光三的二代目襲名
給外務委員長「韓國公演後援申請書」的故事
- 從谷底開始的再出發-四代目‧唯志目標「世界一流」
「大平洋大學」與光宣的選擇
明治大學劍道部
桀敖不馴的人們
木下兄弟
大雪之夜、弘前之戀
纏鬥疾病三年,「斷食修行」
三代目‧光宣「無情的改革」
病魔
從負債10億元再出發
義大利制大帳篷起死回生
「大家族」的馬戲團企業化
世代交替
終章 未來的布局-琢磨「多樣性」
「大阪梅北公演」的重要性
貨櫃屋的外國人藝術家
「保存根源」與馬藝團
「有活著的實感嗎?」
後記
年譜
參考文獻